現在、このアプリは配信されていません。
吴昌硕书法字典のスクリーンショット
App Storeより引用吴昌硕书法字典 のアプリレビューを投稿する
レビューを閲覧するには会員登録が必要です。
ドットアップス では、毎日スマホゲームに関するお得な情報や、イベント情報をお届けしています。
登録して最新情報をいち早くGETしよう!!
「吴昌硕书法字典」スペック・仕様
吴昌硕书法字典の順位推移表
順位推移表が見つかりません
「吴昌硕书法字典」関連アプリ
オフィシャル・公式情報
App Storeより引用吴昌硕 (清末画家
吴昌硕(1844.8.1 —1927.11.29),原名俊,字昌硕,别号缶庐、苦铁、老缶、缶道人等等,浙江湖州安吉人。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、书法家、篆刻家,“后海派”代表,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,与任伯年、赵之谦、虚谷合称为“清末海派四大家”。
他集“诗、书、画、印”为一身,融金石书画为一炉,被誉为“石鼓篆书第一人”、“文人画最后的高峰”。在绘画、书法、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,在诗文、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。
绘画题材以花卉为主,亦偶作山水。前期得到任颐指点,后又参用赵之谦画法,并博采徐渭、八大山人、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,兼用篆、隶、狂草笔意入画,色酣墨饱,雄健古拙,亦创新貌。其作品重整体,尚气势,主张“奔放处不离法度,精微处照顾气魄”,富有金石气。讲求用笔、施墨、敷彩、题款、钤印等的疏密轻重,配合得宜。
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,齐白石、王一亭、潘天寿、陈半丁、赵云壑、王个簃、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。[1]
吴昌硕作品集有《吴昌硕画集》、《吴昌硕作品集》、《苦铁碎金》《缶庐近墨》、《吴苍石印谱》、《缶庐印存》等,诗作有《缶庐集》。[2]
吴昌硕篆刻编辑
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,即喜作书,印刻。楷书始学颜鲁公,继学钟元常;隶书学汉石刻;篆学石鼓文,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,赵之谦等人影响,以后在临写《石鼓》中融汇变通。行书得黄庭坚、王铎笔势之欹侧,黄道周之章法,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,大起大落,遒润峻险。
吴昌硕篆刻作品
吴昌硕篆刻作品 (18张)
篆刻从“浙派”入手,后专攻汉印,也受邓石如、吴让之、赵之谦等人影响,善于留白,或对角欹斜,气象峥嵘,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。刀融于笔,篆刻雄而媚、拙而朴、丑而美、古而今、变而正。上取鼎彝,下挹秦汉,以“出锋钝角”的刻刀,将钱松、吴攘之切、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。
篆刻作品: 《寿山老坑巧色雕狮钮》、《作了天下事》、《读遍千古书》、《好学为福》、《黑青田》、《一月安东令》、《湖州安吉县》、《泰山残石楼》、《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》、《暴书》、《千寻竹斋》、《千寻竹斋》3刻、《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》、《安吉吴俊章》、《雷浚》、《鲜鲜霜中菊》、《归仁里民》。
《西泠印社记》是吴昌硕71岁时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,辞章与书法俱佳,是吴昌硕人书俱老时期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。
西泠印社记
西泠印社记
下面从用笔、结字和章法等方面对《西泠印社记》进行具体分析,使我们在临习这一范本时,做到胸中有数,有的放矢。
《西泠印社记》在用笔上,打破了秦汉以来小篆笔画一味均匀的惯例,明显地增加了提按动作,行笔速度也有缓急之别,使线条呈现出粗细的变化,采用中锋、侧锋、藏锋和露锋等相结合的用笔方式,使线条形成多形状、多势态的的笔画,笔力雄健、笔意恣肆,毫无雷同之感。这在吴昌硕之前的篆书都是不曾有过的用笔方式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在书写时融入了隶书和楷书的笔意。因此,我们在临习时,首先要明确其笔法的基本特征,体会吴昌硕篆书在起、行、收时丰富多变的手法。
在结字方面,《西泠印社记》也不同于传统小篆匀称平整的结体特征,而是采取了结体错落的结字法则。大篆在结字上似乎也存在着参差错落这一特点,但不够明显,总体上依然追求的是均衡之美,而吴昌硕在《西泠印社记》中把结体的错落推向了极致,使其篆字显现出跌宕多姿的字形特征。可以说,对小篆这种在结字上的改造也是吴昌硕的独创。此外,我们在临习还要注意不宜过于强调垂脚,中宫也不宜偏上,要有“蜾扁”之趣。
作为一篇纪事文章,《西泠印社记》是写在大约高宽为4:3的界格内,因而在章法上整篇排列整齐,气度连贯。临写此类章法的篆书要注意字不要顶格,四周要留有一定的距离作为行距字距,格中每字大小形态也要略有不同。这样,才能在通篇整齐的章法中显现出变化来